又是一季稻花香
傍晚散步,路過田野,微涼的夜風帶來陣陣植物的清香。順著香味尋去,是即將成熟的大片的水稻。沉甸甸的果實向人們展示著自己搖曳的身姿,無聲地訴說著豐收的喜悅。
這讓我不禁回憶起故去多年的太姥。太姥和太姥爺是農民,但太姥識字,帶著陪嫁的拔步床。這在幾十年前可絕對不普通。老人家也沒有向我們說過以前的事情,我想那一定是可以寫成一本書的故事了。
在他們的菜園子里,可以見到許多小伙伴,也不會因為玩的一腳泥被大人說教,因而我們這些小輩最喜歡回老家。先是排隊,太姥給我們一人發一個竹編的小籃子,然后大一些的舅舅們便帶著我們一群小不點開始向菜地“進軍”了。太姥從來不會和我們說那些蔬菜的價格,喜歡吃什么便去摘什么,然后走時還給我們帶上滿滿一袋子。真的是“吃不了,兜著走”。
大人們有時也會參與到我們的隊伍里,一邊看護,一邊告誡新來的孩子菜苗和野草的區別。我們不是很喜歡他們的到來,因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。比如把最小的孩子放在樹上,讓他去摘樹梢上的柿子;或者是讓我們去咬一口挖出來的鮮姜,看著我們辣的哇哇大哭,他們卻在一邊哈哈大笑;又或者騙走我們新挖的花生,還美名其曰:替我們嘗嘗。我們也只能跑去找太姥告狀,太姥會一邊安慰我們,一邊去教訓那些可惡的大人“多大的人了,還像個孩子似的欺負小家伙”。做飯的時候那就更好玩了。你添柴火,他拉風箱,還有人去蘆花雞的窩棚里偷新鮮的雞蛋,仿佛各個是五星級大廚。不過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帶著熏黑的臉被長輩們趕出廚房了。
太姥和太姥爺種了一輩子的地,吃的喝的都是從土地里刨出來的。他們沒有說過什么之乎者也的大道理,確用實實在在的行為告訴我們什么是家,什么是親人,什么是做人的道理。即使早已不在,但他們帶給我們的溫暖就像這一年一季的稻花香,成為了心底最柔暖的回憶。(閆婧雯)